孟晖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流传甚广的情伤故事。不过,今天的读者或许不会注意,在小说压轴情节中起关键作用的“百宝箱”,其实就是明代非常流行的“便携式保险箱”。也就是说,虽然故事可能属于虚构,但出现在其中的重要道具却具有写实性,是明人很熟悉的一种日常用具。 这篇小说中很具体的写道,所谓的“百宝箱”其实是一只“描金文具”,“封锁甚固”。最终,杜十娘“取钥开锁,内皆抽替(屉)小箱”,随后“抽第一层”、“再抽一箱”、“又抽一箱”、“最后又抽一箱”,显示该只“文具”内的抽屉共有四层。 文具,也叫“文具匣”,正是明代盛行起来的一种设计周全的小形储物匣。概括来说,这是一种“抽屉匣”,即,在一个完整的匣箱上分列三至多层抽屉。不过,匣体之上还会加设一层活盖,此盖在匣背一侧凭合页与匣体相连,前方正中则装设金属面叶。同时,正面配有一张插板,匣体的前缘为之设有插槽,一旦把插板沿插槽自上向下插到底,便可将抽屉悉数遮住,这就有效地阻止抽屉在搬动中滑脱而出。插板上端正中也装有金属面叶,把活盖扣合之后,盖前面叶上的吊牌套入插板面叶上的锁管,然后把挂锁插入锁管之内加以锁合,这时,整个匣体便被闭拢的活盖与 中式家具与中国建筑都是中国传统“木作”文化的真实反映,二者是“同宗同源”的统一体。中式家具造型与中国传统建筑同出自“木作”结构形式,形制比例基本一致,装饰方式和内容也可以说是“并蒂连理”。中式家具的框架结构与建筑上的梁柱结构形式相当,椅子的腿足、枨和建筑的梁、柱,束腰和须弥座,搭脑和挑檐,牙子和雀替以及各种雕刻纹饰等都体现出二者在功能和技术上的相通性(见第五部分详细论述)。中式家具与建筑互相依靠、互相伴随、互相促进的关系使得二者相融相通,中式家具的造型和布置增强了建筑室内空间的中国韵味,而建筑则促使家具更具视觉性并具有与建筑一脉相承的文化内蕴。插板牢固的密封住,外人休想轻易染指匣内的收藏物。 文具匣一般都在顶面或两侧装有提手,所以很方便提携、搬移。只有掌握挂锁钥匙的匣主人可以亲手开闭这个小匣,因此,它实为明清时代的“小型私人保险箱”。这种小保险箱满足了人们收藏重要物品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得极为普及,稍有身份的人都会备上一只,用以保存珠宝等贵重物品以及印章、重要文件之类。阐述士大夫生活方式的专著《长物志》中,就将文具匣列为书房应备的陈设之一,以之贮存文玩小品。 到了清代,文具匣逐渐改称为“官皮箱”。 人们甚至赋予其一个颇诗 当前,现代中式家具的开发设计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由于业界在设计思想、理念、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因而造成其设计实践倾向存在差异。总的来看,当前国内市场上的现代中式家具主要有两种设计类型。意的叫法——“七星箱”,把匣上排列的大小不等若干只抽屉比喻为交映的群星。清初的知名生活设计家李渔就由朋友赠送了一只七星箱,结果他立刻巧动心思,将之进行了改进。按照李渔的想法,可以在匣体后面正中凿出一个孔洞,然后将一条铜条作为暗栓,从洞中插入,穿过整个箱体,一直抵达正面的插盖。插盖上的相应位置则制出一个凹槽,让铜栓条的顶端插入,以这种方法将插盖固定。铜条的另一个末端突出在匣的背面,正可就便加设锁具,这样,原来只能挂在匣前的明锁便改而置于匣的背壁,转成轻易不能看到的暗锁,这让匣正面的形象浑然完整,陈列在几案上,显得更为美观。 对于匣内的宽抽屉,李渔也设计了一种方法,为其单设保险小锁,其思路也颇有意思。据李渔的经验,宽抽屉在抽拉时容易歪斜,手感很差。于是,他让工匠在这种宽抽屉当中也添设一条铜栓条,巴里黄檀家具栓条的末端固定在匣体后壁上,前端则从抽屉正中破壁冒出,且端头制成环形。铜栓条的两边都加设一道薄木片,将栓 现代中式家具将传统的家具装饰尽可能简化,甚至完全舍弃装饰内容,只采用古典家具的功能框架并加以演化。在采用装饰的时候亦对装饰纹样和手法进行简化。传统家具中常用的繁复的雕刻装饰、仿真形纹样装饰都被简化成现代的装饰符号,如几何纹样等,而局部的构件装饰,如枨子、券口、牙板等装饰部件大多被舍弃。条夹在当中,既将屉内分为两格,也形成由栓条控制方向的滑轨。这样,抽屉一经拉动,只能顺着栓条笔直向外移动,再无左右进出不匀之虞。同时,在抽屉正面的外壁上,于铜栓冒头之处的左右各置一个小铜环,于是,当抽屉归位的时候,把小锁套入铜栓端头鼻环及并列左右的两环,就可以将抽屉锁住。 一旦理解了古代文具匣的具体形制,杜十娘的故事也就变得更为生动明白。其实,小说中的这个情节恰恰展示了文具匣是多么的符合实用功能。可叹的是,杜十娘并没有能凭之摆脱不幸的命运。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私信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目前所在位置:红木家具批发网 » 2000年代广式红木沙发古董百宝箱:杜十娘的保险箱